盘活夜经济 打造首都消费新名片

	老金范文,海量公文素材资料,下载网址:www.laojinfanwen.com
	
	




盘活夜经济
打造首都消费新名片





夜间经济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是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夜间经济繁荣不仅有助于推动服务业扩大规模、提质升级,更能够促进消费提质扩容,释放潜力扩大内需,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培育城市经济增长新动能。

北京市自2019年起,持续推进政策更新,支持培育夜间经济新动能,创造夜间消费新供给。2022年7月,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北京市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即“夜经济3.0版政策”),重点打造多层次夜间经济特色地标及场景,不断呈现更加多元的夜间消费形态。经过4年培育建设,北京市已经形成诸多具有夜间消费用户基础和行业影响力的商业主体单位,其中11处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经济活力和优质夜间商家占比均位列全国第一,有力带动了商业热度和消费回暖。尽管北京市夜间经济供给体系日渐完善,但仍存在载体布局不均衡、内容特色不突出、政策支撑不完备的问题,亟须针对当前北京夜间经济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进行靶向施策,促进首都城市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学规划夜间经济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以“24小时城市”规划为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夜间经济具有与白天经济不同的时空属性,以“24小时城市”设计理念为牵引,做好系统性规划布局是高效集聚配置夜间经济产业要素的关键。北京现有城市规划实施理念尚未实现从白天的规划到24小时规划的转变,对全时段考虑不足造成夜间经济产业发展空间缺乏科学布局与整体设计,难以实现全域夜间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夜京城”地标商圈分布来看,呈现空间集中性强且区域不均衡的特征,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工体—三里屯、世贸天阶、朝外商圈等热门区域均集中在朝阳区,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明显。同时,全市的商业网点、休闲运动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在地理空间上的叠合度不高,“夜京城”载体的功能复合度和联动性较弱,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并实现从点、线发展转向块、圈、带状发展。

北京发展夜间经济需要融入“24小时城市”建设愿景目标,根据夜间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要求,制定夜间经济空间布局和发展行动指引,整体提升夜间经济产业发展空间与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城市治理的兼容性。应对夜生活区进行多维交叉数据的空间分析与重点识别,按照……
试读结束,开通会员文档无限下载使用
收藏 加会员 下载
×
微信支付

打开微信扫码支付

¥28

微信安全登录
打开微信扫码即可登录(新用户自动注册)

手机号注册/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