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从历史维度看“第二个结合”
老金范文,海量公文素材资料,下载网址:www.laojinfanwen.com,润笔请加微:liaoda199。 党课讲稿:从历史维度看“第二个结合” 党课讲稿:从历史维度看“第二个结合” 100年前,1925年12月16日,郭沫若在《洪水》半月刊发表《马克斯进文庙》(马克斯即马克思)一文,让马克思和孔子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和对话。孔子对马克思惊叹:“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马克思对孔子感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郭沫若以历史学家深刻的洞察力和文学家丰富的想象力,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 100多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前进,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在长期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党明确提出并全面系统阐述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直至1917年的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和系统介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时代潮流,走马克思主义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那个时代先进分子的共识。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得到广泛传播并发生这样大的作用呢?根本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同时,还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重要文化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孙中山曾指出,“考诸历史,我国固素主张社会主义者。井田之制,即均产……
试读结束,开通会员文档无限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