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运行的现实困境及应对建议
老金范文,海量公文素材资料,下载网址:www.laojin123.com,润笔请加微:liaoda199。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运行的现实困境及应对建议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运行的现实困境及应对建议——基于全国东中西部分市县的调查分析 一、引言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而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财政自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财”是指政府收支,而“政”则是治理,所以财政就是政府收支及其治理(陈共,1965)。从地方实践看,财政部门深度嵌入、全面参与了政府治理的全过程与各领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挤水分”,打赢防范化解更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稳住经济大盘,应对疫情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各个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上,财政均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使命,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传统的财政观点认为,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三大职能。无论是国家分配论,还是公共财政论,财政都被视为政府分配资源和调控经济的最重要的有形之手。在经济相对平稳运行或内外因素相对简单、可识别并相对可控的条件下,通过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财政政策,财政职能可以得到有效发挥。然而,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更为复杂,除传统三大职能以外,防范及化解重大公共风险,警惕公共风险转化为发展成本,也是当前财政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 我国财政经历了若干次重大变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1994年分税制改革,财政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困难与挑战。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中央财政曾面临“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的困境,经过不断发展、探索,建立起了大一统的财政体制;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1978—2013年)财政经历了农村税费改革和企业所得税改革,以及包干制、分税制和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等系列改革,地方财政在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展开“竞赛”的发展模式下,造就了一种将土地、财政和金融结合在一起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带来了地方经济持续高增长和城市繁荣,但也不断累积着巨大的金融和社会风险(周飞舟,2012)。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和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试读结束,开通会员文档无限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