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心得体会发言

	老金范文,海量公文素材资料,下载网址:www.laojinfanwen.com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心得体会发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主席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人类文明形态发展方向所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人与地、人与绿色空间、人与野生动植物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任务更加艰巨。构建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市,不仅是北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全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为“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率不断提高、绿化率不断扩大、水资源不断优化、资源垃圾化水平提高、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美丽乡村”逐渐增多。然而作为高密度超大型城市,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大城市病”凸显,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生态保护修复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亟须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角出发,强化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积极探索首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转型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际化大都市”,切实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

“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间合理布局是北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北京市作为快速发展和人地矛盾问题突出的城市,更加需要合理安排“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间布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要以“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绿色空间结构为基础,强化西北部山区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功能,以三类环型公园、九条放射状楔形绿地和九大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为主体,通过河流水系、道路廊道、城市绿道等绿廊绿带相连接,形成“一屏、三环、五河、九楔、九田、多廊”的市域生态空间结构;进一步结合自然资源类型、生态系统受损退化程度及生态保护修复目标的差异等,细化二级生态修复分区;通过区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式,统筹生态修复分区内山水……
试读结束,开通会员文档无限下载使用
收藏 加会员 下载
×
微信支付

打开微信扫码支付

¥28

微信安全登录
打开微信扫码即可登录(新用户自动注册)

手机号注册/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