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经验
老金范文,海量公文素材资料,下载网址:www.laojinfanwen.com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经验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回首新中国成立73年来历史,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在这一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探索。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但当时是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等基本具备了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力后,再采取和平方式的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953年中国开始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总路线的本质就是走苏联创造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参照苏联的经验,设想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一点时间,在大力推进和实现工业化的同时,生产关系也相应地、逐步地以和平方式向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转变。但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却在1956年底就提前完成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不仅没有发生苏联当年出现的生产力遭到破坏的情况,反而保障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建立起能够保障国家安全的现代国防工业和相对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教训,这些都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一开始是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弊病的纠正。这种纠正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开眼看世界感到落后的压力;二是人民生活贫困的压力;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四是整个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和国际形势的重新认识。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此后,中国开启大刀阔斧的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中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逐渐成熟。中国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试读结束,开通会员文档无限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