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子)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问题清单及整治台账(学校班子版3大类28方面)
填报单位:


序号 问题分类 具体问题描述 整改措施 进展情况
1 集中整治的11个问题 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担当不作为、
推诿扯皮方面
在学校一些关键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个别班子成员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未能展现应有的担当,甚至出现了推诿责任的现象。以校区设备升级为例,相关责任人未能按时落实采购计划,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滞后,影响了整体工作进程。此外,面对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时,部分成员响应迟缓,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进一步损害了学校形象和公信力。此类问题,暴露出部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的消极态度和执行力不足,亟需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整改。 1、责任明确,任务清晰:为每位班子成员量身定制责任清单,确保每项工作均有具体负责人落实,责任追究层层明确,杜绝推诿扯皮,确保每个环节都能细致到位。责任落地,任务方能落实,形成工作闭环,避免职责不清造成的拖延与疏漏。

2、定期会议,聚焦落实:每月召开一次班子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和反思工作中的难点与问题,明确责任分工和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定期的沟通,确保决策的贯彻落实不打折扣,避免工作中的互相推卸,提升执行力与协同效率。

3、强化监督,确保进度:班子成员需加强与各部门的密切协作,确保每项任务都能按时且高质量地完成。通过设立任务跟踪系统,实时监控工作的进展情况,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在轨道上高效推进,既要关注过程,也要重视结果,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响。
责任分工更加清晰,工作执行更加高效,班子成员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项目和任务的推进速度显著提升。
2 政绩观偏差、
搞“面子工程”方面
在部分学校的设施建设过程中,一些项目往往为了展示成绩而忽视了实际的需求。例如,某些校园景观和艺术设施的建设,不仅预算超支,而且其功能性缺乏实际价值,最终沦为空洞的“面子工程”。这些项目未能有效提升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条件,反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资金和资源。 1、完善项目评审机制,确保精准落地: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应经过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与精确评估,确保其能够切实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避免那些仅为政绩而盲目推动的“空壳工程”。项目立项需立足长远,精准规划,避免因一时的形式主义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2、强化广泛参与,真正契合需求:在项目建设初期,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确保项目设计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仅停留在表面层次。通过深入了解需求,确保项目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持续性,使其真正服务于师生,提升校园整体环境和使用体验。

3、严格预算管理,杜绝资源浪费:建立严谨的项目预算审批流程,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过度投入。每一笔支出都需经过严格审查,确保每一项投入都能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实际功能和切实效益,杜绝任何无效或低效的支出。通过精细化的预算控制,将有限的资金最大化地服务于学校发展目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细化项目评审和预算控制,学校建设项目的效益和实际价值得到提升,避免了政绩化操作,群众的满意度提高。
3 执行政策“一刀切”、
层层加码方面
在一些学校的管理政策中,某些措施实施时过于简化,采取了“画地为牢”的一刀切做法,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班级、年级的实际差异。例如,部分教学计划强制要求全校统一执行相同的教学进度,却忽略了各班级、各学科的不同需求与实际情况,导致有些学生的学习进度滞后,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1、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避免“一刀切”:在执行学校政策时,必须紧密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且具针对性的执行方案,避免一味追求统一的“标准化”,确保每项措施都能精准施策,切实发挥作用。

2、加强部门沟通,提升政策适应性: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与沟通,尤其是教学与管理部门,确保政策实施过程中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调整,避免盲目“加码”,以确保政策能够适应不同班级、年级的特殊需求,提升其实施效果。

3、定期反馈,持续评估政策效果:通过定期开展师生反馈调查,评估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确保每项政策都能够与实际情况对接。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完善政策,保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政策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确保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管理政策逐步更加灵活和人性化,师生的参与感和满意度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
4 文风会风不实不正、
搞文山会海方面
在一些学校的文件中,内容繁杂冗长,且没有具体执行措施。会议过于频繁且内容重复,导致教职工投入过多时间在文书工作和会议上,忽视了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质性推进。例如,一些不必要的专题会议占用了大量时间,但并未带来实际的工作改进。 1、精简会议与文书,提升实际效果:每次会议和文件发布前,严格审查,确保内容简洁、明确,去除冗余部分,确保每项工作都有具体的落实措施。避免无意义的文书堆积,让每一次工作沟通都务实高效。

2、制定会议和文件标准,确保高效性:所有会议内容和文件形式应具备实际意义,确保会议召开前明确议题,文件发布时设定清晰目标,避免陷入文山会海的困境,确保每次行动都有意义、每项决策都有后续推动。

3、定期检查落实情况,确保执行到位:确保每次会议与文件发布后进行后续检查,确保决议和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杜绝重复开会和无效执行,推动工作实质性进展。
会议数量显著减少,文件简洁且有针对性,工作效率提高,师生的时间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
5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存在差距方面
虽然学校出台了减轻教职工负担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形式主义依然存在,部分工作过度要求填写各类报告、参与非教学活动等,导致教职工精力分散,影响了教学和科研的本质推进。 1、简化报表与统计工作,减少无意义记录:定期审查学校的各类表格和报告,精简无效的填写内容,减少重复性文书工作,确保每项文书工作都能有意义、实用,减轻教职工的负担。

2、加强部门协调,减少重复劳动:通过定期与各部门协调,确保任务合理分配,避免各部门之间的重复性工作,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整体效率,确保工作能够集中精力推进,避免精力浪费。

3、优化非教学性活动,减少干扰:严格审核非教学性行政活动的必要性,减少其对教职工的干扰,确保教职工将精力集中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上,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提升教育质量。
教职工的负担得到有效减轻,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学校的整体工作效率和学术氛围得到提升。
6 漠视群众、脱离群众、
侵害群众利益方面
在部分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未能充分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某些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未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导致部分学生在课程内容上出现不适应现象,未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1、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过程中,定期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确保教学内容与他们的需求紧密对接,做到有的放矢。

2、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发展方向,逐步推进个性化课程和教育模式,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吸引力,提升教育的实际效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3、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增加课外活动与实践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获得更多实践机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和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
7 违规吃喝方面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8 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方面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9 借调研培训等名义公款旅游方面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10 违规建设、奢华装修楼堂馆所方面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11 开展照顾性、无实质性内容的一般性出国(境)活动和国内考察调研活动方面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12 未直接指出的其他问题 调研扎堆问题,安排上级单位轮番到少数精心打造的“盆景”和“经典线路”调研 在一些调研活动中,调研地点和内容安排较为单一,通常只选择经过精心布置的项目,未能反映基层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例如,部分调研活动选择的学校设施较新且有较高的外部评价,忽视了那些仍在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和教育质量提升上的学校,导致调研结果失真。 1、扩大调研范围,增加多样性:每次调研都应覆盖不同类型的学校,特别是那些面临实际困难和亟待改善的学校,确保调研内容能够真实反映基层学校的核心问题。通过走访各类学校,全面了解教育发展中的多元需求。2、调整调研内容,关注实际效果:调研活动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避免形式化的走访和表面化的观察。每一次调研都应深入探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确保调研成果能够直接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3、建立调研后期跟踪机制,确保成果转化:每次调研结束后,通过定期回访和持续跟踪,确保调研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得到有效落实。通过实践反馈,及时调整策略,使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实际改进的动力。 调研内容更加真实,调研活动得到更高层次的关注,真实反映了学校的问题和需求,调研成果得到了充分应用,推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
13 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涉企检查过多增加企业负担和烦扰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部分行政检查和考核过于频繁且重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例如,检查人员的检查频次过高,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有时甚至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部分检查要求提交相同内容的报告和材料,增加了教职工和学生的负担,妨碍了日常教学的有效开展。 1、精简检查频次,避免重复干扰:推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确保每项检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实际意义,避免无效的重复检查浪费教职工宝贵的教学时间。通过优化流程,确保检查能够精准施策,真正推动工作改进。

2、优化考核方式,注重实效与成果:对于考核,侧重于考察实际工作成果,而非单纯依赖数字或报告的统计。通过评估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绩效,确保考核的标准更加科学合理,注重对工作实效的真实反映。

3、加强常态化监督,减轻负担:为了减轻过度行政干预的负担,采取定期跟踪和反馈的方式,建立一种常态化、轻量化的监督体系,避免一次性检查带来的重复性工作压力,使教职工和学生能够专注于教学与学习。
通过优化检查流程,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负担得到了有效减轻,管理工作逐渐向精准化和高效化转型,学校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14 公务接待负担较重,差旅费应缴未缴,在公务政务活动中过度使用短视频、电子演示文稿等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15 不习惯"过紧日子",存在不必要的公务开支 在一些学校的公共支出中,存在不必要的奢侈开支。例如,在组织某些学校活动时,部分部门为了提升活动的“规格”,不必要地选择了高档场地和奢华餐饮,忽视了实际的节约需求,导致资源的浪费。。 1、严格执行节约型管理政策,杜绝高消费: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批和管理,确保学校所有开支严格按照节俭原则执行,坚决杜绝不必要的奢华开支,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花得其所。

2、优化活动预算,注重实际效益:每项活动都必须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确保活动的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契合,避免因过度消费而产生无意义的浪费,做到量力而行、务实有效。

3、提升节俭意识,倡导节约文化:定期开展节约文化建设活动,提升教职工和学生的节约意识,将节约精神深植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确保大家在每个细节上都能践行节俭,推动学校文化的绿色发展。
节约型办公和管理模式得到全面落实,活动开支明显减少,教职工节约意识增强,学校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
16 存在干部吃拿卡要、冷硬横推、违规收费、趋利性执法等,严重影响市场秩序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17 在收支矛盾较大、化债任务较重情况下,对场所超标准建设、超规格装修,进一步加剧负担,甚至出现向员工借款融资等现象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18 存在领导干部“新官不理旧账”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19 违规操办婚丧喜庆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20 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21 违规配备和使用公车、提供或接受超标准接待、组织或参加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健身娱乐等活动、接受或提供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健身娱乐等活动、违规出入私人会所、领导干部住房违规等其他问题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22 领导干部家风家教不严,对配偶、子女失管失教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23 隐形变异的作风问题 文件“红头变白头”、篇幅过长、内容偏虚。统计口径内的文件数量得到减少,情况简报、日常通知、工作提示、征求意见等口径外的文件数量大幅增长 在部分工作文件中,存在内容冗长、结构松散、实操性差的问题。一些总结报告和工作通知虽罗列了大量数据、铺陈了丰富背景,但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与可行的操作细节,导致文件“写得多、落得少”,难以在实践中落地见效,进而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1、精简篇幅聚焦重点,增强文件“含金量”:严控文件篇幅,优化结构布局,删除冗余的背景说明与空泛表达,突出重点任务与关键步骤,做到篇幅短一点、分量重一点、作用强一点,真正让文件成为“指挥棒”而非“记事本”。

2、增强执行指导功能,提升文件“可操作性”:每一份文件都必须明确工作目标、执行路径和时间安排,细化责任单位和推进节点,确保从“写得出”到“干得成”,避免“纸上谈兵”式的浮夸内容。

3、健全执行反馈机制,压实责任链条:文件印发后,同步建立“事前部署—事中督办—事后评估”三位一体的闭环机制,确保文件精神落地、任务安排落细、工作成果落实,真正让文字“发出去”,工作“转起来”。
文件内容更加精简、务实,减少了冗长无效部分,工作任务的执行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也得到了增强。
24 会议“大会变小会”,陪会现象较为突出,节庆论坛展会存在过多过滥、缺乏实效问题 部分会议活动中存在陪会现象,内容空泛、与实际脱节,尤其是在某些节庆和论坛活动中,会议沦为“造势平台”,缺乏实质性议题与工作推动,反而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成为基层负担的“隐形包袱”。 1、压缩会议规模,遏制无效“陪会”:严控会议规格与参会范围,确保每位与会人员“来有目的、言有内容、走有任务”,杜绝无关人员陪坐,杜绝“坐而不议、议而不决”的形式主义。

2、控制活动频率,抵制“空转节庆”:节庆和论坛类活动必须严格申报审批,坚持“能不办的不办、能合并的合并”,从严控制次数和规模,确保每一次活动都服务于学校发展主线,杜绝“热热闹闹搞活动,冷冷清清干实事”的表面繁荣。

3、聚焦实际问题,提升会议质效:推动将会议重心转向具体问题、实际成效,确保每一次会议都围绕“怎么办”“怎么干”“谁来干”展开,会议成果可见、会议任务可追、会议落实可查,实现“开一次会,解一个题,推动一件事”。
会议和活动的效果更加务实,学校工作的重点得以加强,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得到了减少。
25 督查检查“变评估、变调研”,有的打包报计划、执行搞拆分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26 有的打着改革旗号,放责不放权,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一些基层政府的承接能力不足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27 有的在隐蔽场所吃吃喝喝,有的以电子红包、快递物流等方式“隔空收礼”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28 有的干部对上自我美化、无限拔高,对下小题大做、上纲上线 经排查,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填表说明及要求:
1.结合本部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督促检查、信访反映等,全面深入查找党的十八大以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隐形变异的作风问题等;
2.问题来源:需标注具体渠道(如“2024年区委巡察反馈”“2024年财政审计发现”“2024年X月X日接访群众反映”);
3.整改措施:需明确“当下改”(具体动作)和“长久立”(制度建设),如“腾退超标用房(当下改)+建立体制机制(长久立)”;
4.动态管理:问题清单需动态更新,重大问题实时报送专班;
5.成效评估:结合“开门教育”要求,立行立改、集中整治等情况适时向党员群众通报,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
6.实行“整改销号制”,整改一项、核验一项、销号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