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区分”审计运用的方法
老金范文,海量公文素材资料,下载网址:www.laojinfanwen.com,润笔请加微:liaoda199。 “三个区分”审计运用的方法 “三个区分”审计运用的方法 “三个区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指导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准确界定问题本质属性的重要标尺,是破除“突破条框即问题”传统审计思维与树立“突破未必是问题”科学审计思维的分水岭。它不仅有利于实现鼓励创新、推动改革、包容试错的审计目标,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区分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 少数人可能认为把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的违法违纪行为区分开来,是区分问题责任主体的一种主观态度或者内在的心理意识活动,理论上可行,实践上不具有操作性。其实不然,只要做到统筹兼顾证据链条的高度相关和逻辑链条的互为因果,就可以准确区分责任主体的“故意”与“过失”。具体区分依据: 一是会议纪要。按照党章和现行法律法规要求,但凡涉及“三重一大”的重要决策,都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集体决策。如一个重大事项执行失败或出现意外,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审计人员应首先调阅相关会议纪要,关注该事项决策是否合规、决策重点是什么、有无成员持反对意见、具体的反对理由是什么、是单次会议决定还是多次会议商定,如果是多次会议商定的还要研究后续会议是否具有相关性,即研究是否有针对性地解决上次会议提出的问题等因素,否则就可能是“一言堂”决策行为,这种情况下就属于典型的“故意”为之,事实上的决策者就应该为该问题的后果负直接责任。作为调阅会议纪要了解客观情况的必要补充,审计人员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找当时的参会人员或参与决策成员进行座谈,进一步佐证会议纪要内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二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当前社会的重大事项决策多是具有很高专业水平的技术性工作,因此在审计如环境、科级、知识产权转让等需要特殊专业知识才能胜任决策的情况是,就不能仅停留在看其是否执行了民主决策的层面,还要重点关注其是否借助了必要的外部技术专家力量。这种情况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成为审计人员判定后果“故意”还是“过失”的有力证据载体。如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未经过周密论证,或缺少必要的专家论证环节,或编制内容缺少对项目实施可能遇到困难的评估,使得项目匆匆上马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归属于责任人的“故意”行为。 三是试点效果……
试读结束,开通会员文档无限下载使用